这位老师用“乡愁”妆点了一间独一无二的教室
钟紫军
龙泉东升教育集团美术教师,丽水美术家协会会员,龙渊印社会员。坚持收集、整理乡土老物件,形成了独特的美术教室文化。撰写的《乡土文化视角下的特色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研究》课题被丽水市列入重点规划课题。
你大概不会想到,有一间教室,专门“回收记忆”。
这些“记忆”,可能来自爸爸的爷爷曾经最爱用来泡茶的铁茶壶,
也可能是奶奶的妈妈传下来的一个竹编书箱,
或许,早无人问津甚至破损一半的石臼……
看起来,似乎都是些“一把年纪”还“一无是处”的老物件。
却被一位老师从各个遗落的角落里搬回了教室。
那,后面的故事如何呢?
这里有一间教室,很特别
“岁月”是从墙上流过的光影,是从指间荡过的脂水,是人们睡眠中悄悄过往的来客。岁月总是不声不响地流过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,直到生命的尽头,唯独物件,虽然看似毫无生命,但它却能深深地体会到岁月的流逝,并为此留下印痕。
在东升小学就有这样一间特殊的美术教室,里面摆放着从清末到文革时期的龙泉乡村民俗老物件,老师和学生们都喜欢叫它“学生公社”。“学生公社”的创意人是美术教师钟紫军。
走进“学生公社”,一件件老物件令人惊叹不已:
(教室一角)
一件类似钓鱼竿的老物件上,清光绪三十四年林柏寿制几个字尤其引人注意。你能想象这件物品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吗?钟紫军介绍,这件老物品叫甲鱼杈,是旧时捕鱼人的专用器具;
(鱼笼、鱼篓、甲鱼杈)
如果说甲鱼杈的“年龄”已经够大了,那么一旁的石臼更称得上是“老大哥”了。
(石臼)
石臼,这个在农村中常见的物品,制作麻糍、黄粿时都少不了它。将热气腾腾的大米倒入石臼中,经过反复地槌打和翻捣,石臼中的美味就诞生了。石臼上刻有嘉庆甲子年办,即使有着破损,但是依然不影响它所见证过的历史;
(十里红妆木桶)
十里红妆木桶,旧时结婚出嫁备带五种不一样的木桶,或用来洗澡,或用来洗脸,或用来挑水,每个桶大小不一,全部依靠手工打造,而今已经鲜少见到;
(圆箩)
圆箩,专门盛放饭菜食物,便于携带,如今也已淡出人们的生活;
黑白电视机,如今已被高清电视、液晶电视、数字电视等所替代,但为那个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近乎荒芜的年代带来了欢乐和幸福,见证着多少人的童年印记;
(烘火笼)
烘火笼,内侧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,外侧用竹片编制成灯笼形状,并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,是冬天取暖必备用品;
农家灶头,由灶脚、灶身、灶台、灶烟囱、灶君堂、灶头画构成,是农村淳朴民风的体现……
每一个老物件的背后,都有一个属于它的故事。它们有的是钟紫军费尽心思淘换而来,有的来自有心人士的捐赠。
如今,它们都一一集中展现在学生们面前。
“岁月不可留,过去生活中的所有物件,以其缄默的存在真实地诉说着往昔岁月。不同时代的物品汇集而成的,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。这些老物件,或记录历史,或讴歌时代,或反映生活,是会说话的‘活教材’,在教学上的作用不容小视。”钟紫军说。
2013年9月那一年的新学期开学第一课,钟紫军要给孩子们讲述“壶的聚会”。
那一节课要求孩子除了学习壶的绘画,还要鉴赏各类传统壶的设计风格。在备课时,钟紫军总会觉得自己找的图片不够生动,用他的话说就是“就连颜色看上去的感觉都和真正的老壶不一样。”
为解决这个难题,钟紫军骑上自己的电动车,赶往早年居住的村子里寻找各类老旧水壶。在通过对老人们的咨询以及上网查询了解到水壶的样式来历后,他将其带入课堂。由于生动形象,整堂课反响极佳。
“现在小学的美术课除了让孩子画画,还要让孩子们了解传统物件美术方面的样式甚至是历史来源的鉴赏。”钟紫军说,“所以那节课之后,我便喜欢上了这种实物教学的风格,开始四处寻找老物件。”
此时正值他家所在的老街——东街拆迁,废墟中,昔日那些被束之高阁的老物件,如瓯江渔民用具、竹编书箱、石磨石臼、油灯、米斗等旧时农家用品,一一浮出水面。
作为美术老师,他先是拣了一些瓶瓶罐罐,准备给学生上写生课用。翻着翻着,他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,这些老物件是当地人生活方式的见证,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。于是,他忙不迭地“捡破烂”,并把它们当成宝贝运回了教室。
随着收集的物件越来越多,钟紫军的美术课越来越受到孩子们的欢迎。
之后,学校特意让钟紫军将五年级的美术教室布置成“学生公社”,让对老物件历史感兴趣的孩子们组成课外兴趣小组,定期去学习。
有一次,钟紫军搬回一台黑白电视机,问:“这是什么?”。孩子们张大嘴巴说:“微波炉。”这让钟紫军又好笑又着急。老物件倒是聚集起来了,但更困难的是,如何让这些老物件走进孩子们心中。
老物件不仅应该教会孩子们美术,还可以辐射到语文、数学乃至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上来。
“就拿那墙上的蓑衣来说,很多学生根本没见过,我一边让他们临摹,一边讲述‘青箬笠,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’,孩子们就能体会古代渔翁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。”
(凉壶瓶、青花菜碟)
“那些瓷器,我会告诉他们烧制泥土的温度及原理。”
现在,孩子们要学习生活中的纹样时,钟紫军会拿起筷桶,告诉他的学生,这上面是青松纹样,寓意长寿。
(筷子筒)
当孩子们要学器物时,钟紫军会指着五杂桶说,在以前,龙泉姑娘出嫁时,都会带着大小五个木桶,期望生活富足。
(米桶、米斗、米升、米刮、谷印)
“翻开美术课本,无论是哪一课,我都能在这些老物件中找到活教材。”钟紫军说。“学生公社”里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些“上了年纪”的民间用品,由此延展开去的还有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等千年艺术,而且涉及到龙泉本土文化,甚至瓯江文化。
而“学生公社”的孩子们,则因为老物件的环绕,将美丽从眼睛一直种植进心里。
前不久,钟紫军从孩子们的画作中,挑选出19幅,组成一篇微信作品《孩子们笔下的龙泉》。在其之中,一位名叫沙星烁的孩子画了一幅《剑魂》。在画面中,两个铸剑师高举榔头,正在锤打剑身。而在铸剑师身后,衣带绑系出的,却是高高飘扬的一个蝴蝶结。
《剑魂》
这是孩子们用画笔涂鸦出他们眼中的龙泉乡土民俗风情,还有制作青瓷的《瓷韵》、《龙南庙会》、《宝溪捣麻糍》、《道太晒柿子》等等。
《宝溪捣麻糍》
现在的“学生公社”,还多了一个身份——瓯江书画社,在每周二和周四的晚上,来自龙泉各行各业的社会人士齐聚在教室之中,或谈论龙泉文化,或进行艺术创作,这个“沙龙”在整个龙泉都小有名气。
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加入到老物件的收集队伍中,并不断为这间美术教室添置“新成员”。
钟紫军说,他已经数不清教室里到底有多少老物件,每天晚上,当他静静坐在这间美术教室里批改作业、或是进行艺术创作时,会产生新旧时光交错在一起的美妙感觉。他愿意花更多心思、更多精力,投入到对老物件搜集保护中去,而与孩子们一道探索美、认知美以及创造美的教学相长还将精彩继续。
【声明:本文综合编辑而成,已获钟老师授权发布。欢迎朋友圈分享,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】
责任编辑丨张丹丹